普通食品宣称“治病”的时代,该终结了!
近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重要提示,再次明确并强调: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任何保健功能,更不得涉及疾病预防、治疗功效。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此类宣传。提示直指当前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,为保健品及大健康食品行业的规范发展划定了清晰的法律边界,对广大从业者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。
监管聚焦:普通食品“功能化”宣传成严打对象
提示中,总局与中消协明确指出近期市场乱象:有些网购平台不法商家将普通食品包装成“保健酒”、“增高粉”、“瘦身咖啡”等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进行销售。更为严重的是,鱼油、代用茶、蓝莓制品、氨糖软骨素、红曲胶囊等常见普通食品,被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,甚至有个别品牌打着“营养师”、“知名专家”旗号进行虚假背书,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。这些行为均已踩踏法律红线。
法律红线清晰:普通食品、保健食品、药品界限不可混淆
根据我国《食品安全法》、《广告法》、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、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:
1、普通食品: 其标签、说明书及任何形式的宣传中,严格禁止含有虚假内容,禁止涉及疾病预防、治疗功能,禁止明示或暗示保健功效。
2、保健食品: 必须清晰标注“蓝帽子”标志及批准文号,其声称的保健功能必须经监管部门核准,并明确标注“保健食品不是药物,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”。 任何超出核准范围的功效宣称,尤其是暗示或明示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的宣传,均属违法。
3、虚假宣传重灾区: 通过虚构科学实验、营养指导、专家背书等方式夸大产品功效,属于典型的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,是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。
不法商家两大核心套路曝光
提示特别揭示了不法商家混淆概念的两大核心手段:
1、模糊普通食品界限: 在市场营销环节(如口头宣讲、微信群、宣传册、直播间话术等非标签渠道),刻意模糊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、药品的区别,大肆宣扬普通食品具有“养生”、“天然”、“调理”、“减肥”等保健功能。
2、夸大保健食品功效: 为推销保健食品,通过上述虚假手段,直接或间接将其宣传为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效的产品。
对于大健康及保健品行业从业者而言,此次监管升级绝非“危机”,更是规范发展的 “契机”:
1、短期阵痛换长期生机:清除虚假宣传企业后,合规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释放,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度有望回升;
2、倒逼企业回归价值本质:从“话术营销” 转向 “功效研发”“品质提升”,真正以产品力立足市场;
3、渠道合规成必修课:线上需严守电商平台规则,线下需规范药店、商超的销售话术,杜绝“口头夸大宣传” 等灰色地带。
在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与监管环境趋严的双重背景下,保健品行业正加速迈向规范化发展新阶段。诚信为本、合规经营,才是企业立足行业的长久之道。 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,在大健康产业的蓝海中乘风破浪。
关于CIHIE健博会